侨批产生

  华侨在海外谋生,思念亲人, 便寄信报平安或问候家人,并将积攒的钱款汇回家乡,于是便产生了“信款合一”的特殊家书——侨批。

  侨批包括批封、批笺,一般在批封正面写明收批人地址、姓名、款额和寄批人姓名,有的还特别写上所寄的物品名称,背面则盖有水客或批局的印戳、帮号、宣传广告和“花码”字的图案。

  侨批有来批、回批之分。来批为华侨寄给国内眷属的批信,回批为侨眷收到来批后寄出的回信。随着银行、邮政介入侨批业务,侨批除了传统的书信外,还有电汇单、汇票等形式。

  批局、银行汇票

  电汇单

  在移居地对侨汇严格限制的特殊时期,华侨递送侨批常用糖、药丸、大米等一些暗语说明汇寄的款额,这就是暗批。









  清光绪十一年(1885)菲律宾马尼拉华侨寄回石狮的侨批,为目前发现最早的福建侨批。

  清末侨批

  民国初年的侨批(1912年)

  20世纪20年代的侨批(1927年)

  抗战时期的侨批(1932年,印有抗战标语)

  20世纪40年代的侨批(1948年)

  20世纪50年代的侨批(1951年)

  20世纪60年代的侨批(1965年)

  20世纪80年代的侨批(1987年)

  20世纪70年代,国内侨批业归口中国银行后,有的国外批局仍通过国内银行渠道委托解付侨批。图为1995年的侨批,为目前福建省内发现的最晚的侨批。(苏通海提供)












新加坡侨批

菲律宾侨批

印尼侨批

马来亚侨批

越南侨批

泰国侨批

柬埔寨侨批

缅甸侨批

日本侨批

墨西哥侨批

古巴侨批

美国侨批









英银
(墨西哥银元)

龙银
(清末时期最通用的货币)

人民币

荷兰盾

佛银
(西班牙银元)

港币

法币
(1935年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

美钞

版权所有 福建省档案局(馆)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省档案馆地址:福州市大学城中心共享区明德路2号 邮编:350108 闽ICP备05035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