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5日 字体:      
分享到:
 按: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丰富多彩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档案”微信公众号陆续编发介绍,带领大家品味八闽大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将乐生产砚台技艺始于唐、宋在福建境内的宋明古墓中常发现古砚随葬品。被誉为文房瑰宝的龙池砚盛于明、清且久负盛名一向受到书画家和文人学士的钟爱。2005年,“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龙池砚石蕴藏于将乐县古镛镇石门岭一带。清朝乾隆年间修撰的将乐县志对用于制作龙池砚的砚石作了明确记载。这种砚石出产在县城之北,距城关十里的石门岭一带。此处和传说中仙人指点的龙池毗邻故有“龙池石”之称。著名的宋代理学家杨龟山诞生在将乐县城北龙池村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龟山石”。开采极为费力需从一百余米的深井中用绳索吊上地面。砚石色泽纯青质地细腻松硬适度易于加工雕琢。

精工雕刻的龙池砚光泽莹亮细润光滑轻轻敲击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用龙池砚磨出的墨宜书宜画成色明晰书写流畅不伤笔毫。盂池盛水十余日不干涸尤以海棠状晕纹者为上品只要对着砚台呵上几口气就会出现滴滴露珠即刻就可以磨墨。

龙池砚的生产制作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工艺要经过粗凿、精雕、细刻、打磨等多道工序光制作用的各类大小工具就达23种花工费时。因此,经过精心打造的龙池砚构图精巧。龙池砚品种繁多有梅雀争春、双龙戏珠松鹤延年、牧童吹箫、竹鹿图、古典文学中的人物画像等颇具中华民族文化韵味。

20世纪50年代龙池砚中的精品--圆形双龙戏珠长方形梅雀马花式工艺砚和长方形学生砚均参加过建国十周年全国工艺美术展。2004年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暨第二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龙池砚“飞龙夺魅”荣获金奖。龙池砚制作工艺是一项颇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美术价值对研究福建及中国砚台的发展及传承历史也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科学价值。

建国以来龙池砚生产制作的“主将”一直是张旺金的父亲车明迟师傅。20世纪90年代后老工匠年迈龙池砚生产制作基本处于停止状态,引起了将乐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经多方努力,龙池砚传人张旺金终于重操刻刀从事龙池砚的雕刻技艺。

相关信息